吴险峰,男,1969年1月出生,1994年3月入党,现任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、高级农艺师,2021年广德市优秀共产党员。自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,吴险峰同志勤勤恳恳,无私奉献,躬耕于农业科研沃野,专注于水稻种植事业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。
一、扎根基层、专注科研
吴险峰的父亲吴让祥,是国内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,早期参与了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的协作攻关研究,是安徽省杂交水稻工作的奠基人。吴险峰从小耳濡目染,从骨子里就树立起坚守与求实的科学精神,16岁就参加了农科所的水稻研发工作,甚至为了水稻育种工作,放弃当兵和提干从政的机会,坚定地走向艰辛而漫长的农业科研和农业新技术推广道路。
早期的农科所科研工作条件相当艰苦,没有实验室和仪器,只能凭借一支笔、一本记事本、一把木凳、一把剪刀、一把尺子、一架天平等较原始工具,来进行试验数据的采集、记载、比较。而水稻育种不同于在实验室搞科研,水稻杂交的人工授粉需要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进行,一旦错过季节就是一年,从整田、播种、移栽,到授粉、收获、考种,从数据记录再到数据分析,吴险峰都亲自完成,每天迎着热浪钻进水稻试验田里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,但他从未有过懈怠,凭借对育种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奉献精神,这一干就是30多年。
二、天道酬勤、硕果累累
上世纪80年代中期,为了完成省科技攻关课题——加速水稻品种世代进程,吴险峰年复一年奔波在安徽广德与海南三亚这两个城市之间,开展水稻新品种的“南繁北育”工作。每到秋季,他和同事就像“候鸟”一样背着亲本种子,登上南下的火车,到达海南三亚的部队农场,一直干到第二年4月,再带着育成的种子赶回安徽广德播种,周而复始。蚊虫叮咬、蚂蟥遍地、炎炎烈日的环境他早习以为常,特别是水稻抽穗扬花时授粉工作,中午时田间经太阳照射后水温滚烫,上烤下蒸,仍旧需要坚持站在泥田里观察水稻生长情况,累的腿都抬不起来,但为了育出好稻种,他乐此不疲。
30多年来,吴险峰没有几个节日是和家人一起过的,尤其是万家团圆的春节,自己只能独自一人坚守在试验田里,或忙着栽插,或放水除草,或观察水稻性状,记载相关试验数据。他的艰辛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,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。他先后参与承担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多项,主持承担了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,成功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,参与并主持育成了“协优63”“皖稻32”“皖稻86”“广两优4号”“广粳16”“广粳8号”等水稻品种通过审定。育成两系不育系“广选S”“广18S”和三系不育系“广香5A”通过省级鉴定,为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事业在资源创新、品质改良、产量提升和抗逆育种方面作出了贡献。近年来,吴险峰又开始攻克双季晚粳不抗稻瘟病这一难题,现已成功培育出系列耐抗稻瘟病新品种。因长期以来在水稻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,他先后荣获“全国南繁先进个人”“宣城市十佳科技工作者”“中国好人”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等多项荣誉。
三、抗“疫”先行、挺膺在前
抗“疫”期间,他积极主动进社区网格,入户宣传,在卡口值班,维护群众安全,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。入户排查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,他经常在微信群温馨提醒家人、同事等不串门、不聚集。为做好疫情联防联控工作,他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,连续多日排查省内外与疫区来往人员,将有关信息上报至广德市防疫指挥部。在了解到湖北武汉临床血液供应不足时,吴险峰第一时间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,也倡议市民积极参与义务献血,用实际行动彰显“好人”精神,传递榜样力量。同时,带头上缴特殊党费、捐献善款,组织身边的同学朋友向红十字会捐献爱心。
为发挥专业所长,吴险峰带头开展“春耕我来帮”志愿服务项目,坚持到田间地头,送农技下乡,组织近200名农技人员包联1000余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开展包村联户服务,采用电话、广播、微信、上门等方式,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和农技指导服务。建立粮油、经特产业、农机、畜牧水产、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技术专家组,随时随地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“疫”中,他恪尽职守、率先垂范,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