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志华认为,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。
2000年7月,大学毕业的陈志华放弃了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,毅然回到母校广德中学担任一名化学教师。从教以后,作为党员的陈志华时刻牢记党的宗旨,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坚守教学一线,潜心钻研,踏实工作,逐步成长为一名教学骨干。在他教过的学生中,先后有5人考取清华、北大,20余人考取中科大、浙大、复旦等全国名校,50余人次获得省级奥林匹克奖项。陈志华由衷地为学生们感到高兴,学生的成功也让陈志华的工作更有价值和意义。工作以来,陈志华多次被评为市级、县级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,还获得中国化学会的表彰。
宽严相济,学生信服他
教师施爱宜在“宽爱”与“严爱”之间,陈志华始终做得恰到好处。
对待自制力差、玩心重的学生要用“严爱”鞭策,促其改进。2016年10月,小雯在广中读高三,因理科成绩一般,她的名次总徘徊在年级500名左右,考取一本的机会渺茫,陈志华看在眼里、急在心上。一次偶然,陈志华看到小雯利用早自习的时间玩手机,便果断地没收了她的手机,课后小雯来到办公室,请陈志华不要跟她父母讲。陈志华知道激励她的机会来了,就严厉地对小雯说:“我们可以来个君子协定,如果下个月月考,你能考进年级400名,我就把手机还给你。”
为了拿回手机,小雯开始刻苦学习,11月月考考了年级第392名,看到兴高彩烈前来要手机的小雯,陈志华希望能再推她一把,便语重心长地告诉她:“首先老师要恭喜你,达到我们协定的目标了。按约定,我应该把手机还给你。同时我还要表扬你,从你这个月的努力来看,说明你学习能力很强呀!进步这么大!今天我让你再来做个选择,你可以把手机拿回去,也可以继续放在我这,看看下个月是不是能考到年级前300名。”听了陈志华的话,小雯勉强答应了,不情愿地继续埋头苦读。谁知,12月月考成绩公布后,小雯欢快地对陈志华说:“老师,我这次考试班级第一,年级165名。原来努力后收获这么大,手机我不要了,我要冲刺211大学。”陈志华会心一笑,这就是他的“严爱”。
“宽爱”要用于鼓励那些有实力又够努力,却缺乏阳光自信的学生。2017年3月底,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报名快要截止了,成绩不错且一直向往这所名校的艳萍同学,却因为不自信,准备放弃报名。陈志华知道后很着急,第一时间找到她,并支持鼓励她:“你这么优秀,不报名,实在是太可惜了,任何事情不试一下,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?”在陈志华的鼓励和帮助下,经过紧张的准备,艳萍同学勇敢地报了名并且通过了审核。高考后,要到人大参加考试,那段时间里,陈志华放心不下,每天都给她打一两个电话,给她鼓励,为她加油,并指导她如何去面试、复试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面对全省仅有的3个名额,艳萍同学获得了难能可贵的50分高考加分,先后通过了人大笔试、面试和复试,取得了成功,亦收获了自信。陈志华再次会心一笑,这就是他的“宽爱”。
工作忘我,家人“埋怨”他
因为对教师这份事业的热爱,陈志华的奉献便愈加无私和强烈。
为了学生们,陈志华不断苛求自己。十多年来,他一直超负荷工作,常年口腔溃疡,2012年,还做了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。尽管身体一直不太好,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,陈志华还是勇挑重担,接过了2017届的教学教务工作。
1120名学生,寄托了1120个家庭的梦想,深感责任重大的陈志华丝毫不敢懈怠,每天坚持6点多到校,光巡查各年级教学楼,就要每天步行七八公里。一个学期,陈志华就组织各层面会议多达80余次,会议上他想办法、拿举措,研究高考动态,把握高考方向;组织大型联考、周考50余次,每周至少改3份试卷,而批阅一份试卷至少需要4个小时;考试过后还要找学生谈心,帮他们分析得失、总结经验;让人可敬的是,为了缓解学生压力,激励他们进步,陈志华每月还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大型活动……如此高强度的工作,换来了学生们满满的收获。
为了学生们,陈志华也“忽略”了家人。去年9月份的一个晚上,陈志华正在上晚自习,突然接到母亲突发脑梗、父亲又急火攻心晕倒在医院的消息,他万分焦急,可又不能抛下学生不管,只好请了一位老师临时维持课堂纪律。在去医院的路上,陈志华还不停地用短信“遥控”那位同事,告诉他给学生布置什么作业,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需要做些什么,弄不懂的题目该向哪些同学请教等。难怪陈志华的家人们都说:学生才是他的全部。陈志华的女儿更抱怨:“爸爸当老师,太辛苦了。早晨我还没睡醒,爸爸就去学校了,晚上等爸爸回来了,我已经在做梦了。”
砥砺前行,工作等着他
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,这是对于无私奉献的最高评价。适用于陈志华,同样不为过。从选择入党和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那一刻起,陈志华便把一颗真心都掏给了学生,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决心与忠诚,在教育的路上默默耕耘,并把满满当当的收获都悄然送给了学生。
陈志华是教师,也是一名家长,他知道一个学生对老师可能是几十分之一、几百分之一,但对学生的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来说,却是百分之百,教师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,并为之付出全部的心血。
近二十年的从教经历,有辛酸、有痛苦,但回头看看,更多的是充实、是收获。十余年的不断进步,他在实践中得到成长,也在耕耘中收获了快乐。
一个学期已经结束,新学期的新任务还在等着他,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还在等着他,家长放心的微笑还在等着他,同事携手共进的坚定还在等着他……陈志华没有休息,因为还有太多的东西等着他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